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
:::

臺灣雲林地方法院

:::

好聚好散,當孩子永遠的父母

字型大小:

好聚好散,當孩子永遠的父母

 

離婚對於每個人而言,

都是個不容易的決定,

對於尚未成年,

在情感與照顧上依賴父母的孩子而言,

衝擊與影響會更強烈。

 

原來熟悉的爸爸媽媽要分開了,

有一方要離開這個家,

孩子內心會感到不安與恐懼,

可以透過以下的方法,來減少離婚對孩子的負面影響:

  1. 適當的離婚告知
  2. 理解孩子不安的情緒
  3. 讓孩子可以發問、討論
  4. 給孩子適應的時間
  5. 友善合作的父母

 

 

  • 適當的離婚告知

離婚或許是個不如人意的結果,但是如果能妥善的處理,可以協助降低離婚對孩子的影響,也能夠為孩子示範一種理性、和平問題解決方式。

適當的離婚告知,可以提供孩子需要的資訊,降低孩子的身心反應,避免孩子做無謂的猜測,協助孩子適應離婚的過程。

  1. 用孩子可以聽得懂的語言
  2. 選擇安靜、沒有外在干擾的場合
  3. 以簡單、中性的詞句,來說明離婚的原因:比方說,「爸爸媽媽不太適合住在一起,我們有努力要改善,但是發現沒辦法,所以我們決定要離婚。」
  4. 未來的安排:讓孩子知道未來的生活安排非常重要,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,需要說明的包括:是否轉學、搬家、未來住哪裡、跟誰一起、之後什麼時間見到另一方父母、探視時間的安排等。
  5. 理解與接納孩子的情緒
  6. 允許孩子發問
  7. 愛的確保:這點很重要,讓孩子知道即使父母離婚了,也不會改變對他的愛,也不會因為離婚而無法跟其中一方相處。
  8. 絕對不要指責一方、或是要求孩子選邊站
  9. 使用離婚相關的繪本:可以運用繪本,來跟孩子討論,例如:《你還愛我嗎》、《我有兩個家》、《媽媽爸爸不住在一起了》、《好事成雙》等。

 

  • 孩子對於離婚可能會有的身心反應
  1. 自責、罪惡感:有些孩子在面對父母吵架的時候,可能會把離婚的原因歸責到自己身上,認為是不是自己不乖,才會害父母分開。
  2. 擔心、恐懼:因為沒有再見到其中一方,如果沒有適當的說明,孩子可能會變得容易擔心、害怕、無法獨處,害怕熟悉的人事物會突然不見。
  3. 覺得被遺棄:因為父母一方的離開,孩子可能會猜測自己被丟下了、爸爸或媽媽不要我了,而感受到自己孤單、不被愛、不被關心。
  4. 暴躁、攻擊的行為:孩子在父母離婚過程中,感受到許多的情緒,如果這些情緒不能夠被理解、被釋放時,這些壓抑的情緒,可能會透過突然的憤怒、暴躁、攻擊的行為來展現。
  5. 悲傷:如果沒有辦法看到父母一方,孩子可能感受到思念、哀傷、低落,日常生活中對於有趣的事物提不起勁、或是偷偷地哭泣。
  6. 忠誠的衝突:如果父母要求孩子,去當父母的傳聲筒;在孩子持續地面前指責對方;要求孩子選擇一方、不要理另外一方。孩子內在會感受到分裂、矛盾與衝突,孩子被拉入了父母的戰場之中,孩子可能會以憤怒、敵視或輕視一方、拒絕或討厭一方、或是在學校的問題行為(打同學、偷竊、作弊)來表現。

 

  • 友善合作的父母
  1. 防火牆:有時候父母離婚的過程中,是有許多情緒與衝突的,甚至是對於一方的負面情緒與評價,應該要劃設一道防火牆,這些議題是夫妻雙方的,不要延伸到親子關係上,夫妻的一方可能是不合適的丈夫或妻子,但是他不一定是糟糕的父親或母親。讓情緒的這把火蔓延,受傷最深的是孩子。
  2. 分享孩子的資訊、但不藉機指責對方
  3. 安排探視或父母分工照顧時間,包括寒暑假與特定假日
  4. 允許孩子可以愛爸爸也愛媽媽
  5. 不要在孩子面前講對方的不是
  6. 不要求孩子選邊站
  7. 不要求孩子當父母的傳聲筒、小間諜

 

  • 發布日期:110-04-27
  • 更新日期:110-08-24
  • 發布單位: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少年及家事紀錄科
回頁首